提起房子,谁都知道那是个用来给人居住的物件。但是自打商品房被贴上了金融标签,附带了教育、就业等社会资源,房子就不单单具有居住功能了,更成为可以用来赚钱牟利的工具。 如果建出来的房子没人去住,无论你认为它再怎么值钱,说白了也就是钢筋水泥堆砌成的一个摆设。经济学家任泽平有一句名言,“房地产长期看人口,中期看土地,短期看金融”,而人口才是房地产的最根本需求。 如果人口增加和商品房增加不能保持一个基本平衡,空置房太多,人口太少,多余的房子不仅是一种资源浪费,更直接关乎房价的涨跌。 木房子,钱用红色箭头向上。房地产需求高的概念。房价上涨。人口增长。增加公用事业的成本。财产 那么当前我们的房子究竟处于怎样的一种状态呢? 可以通过近两年多方提供的数据进行比对。去年12月21日,根据西南财经大学发布的《2017中国城镇住房空置分析》报告显示,中国城镇地区空置房约为6500万套,住房空置率达到21.4%;今年10月30日,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趋势研究院家庭财富调研组发布的《中国家庭财富调查报告2019》则显示,93.03%的居民家庭拥有1套住房,拥有两套及以上住房的家庭占比为3.82%,没有住房的家庭仅占3.14%。全国家庭平均自有住房套数为1.02套,即每个家庭平均拥有1套住房。 注意到有业内专家对以上数据持不同看法,认为数据只是一个可供参考的平均值,排除一些富裕家庭住房面积较大或持有多套房,以及区域房源分布不均衡等原因,房子的市场需求仍然存在很大缺口,商品房供应量总体不足。但是笔者认为,被忽略的关键一点就是,持有多套房子的人,多余的房子绝对不是用来居住的,而是用来投资赚钱的。那么这部分存房终究要转售给真正有房住需求的人,才能体现房子的居住和金融二属性,因此无论房子在谁手里,客观上都无法改变商品房过剩的事实。而尽管还有3.14%的缺房家庭,但从人口流动规律分析,这部分家庭多数集中在了一线特大城市和少数重点二线城市。那么未来市场的需求,也只会集中出现在5%左右的少数大城市,其他绝大多数城市需求量都会减少。 也就是说,目前的房子单纯从居住功能已经绰绰有余,多余的房子毫无悬念的成了投资品,如果继续扩大市场投入,只会加剧供需失衡矛盾。 泰国曼谷-20179月27日:早上堵车 那么新建商品房的开发投入情况又如何呢? 根据权威机构本月发布数据显示,房地产开发投资保持较快增长,1—10月份,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109603亿元,同比增长10.3%,增速比前三个季度小幅回落0.2个百分点。其中住宅投资80666亿元,增长14.6%,增速回落0.3个百分点。另外在1—10月份,房地产开发企业住宅施工面积为598802万平方米,同比增长10.4%,房屋新开工面积136937万平方米,增长了10.5%。 由此可见,房地产开发投资步伐依旧,新建商品房数量持续入市。 Modernaflerbostadshus现代公寓楼 结合上面谈到的人口与住房之间的关系就会发现问题所在。 从下图可见,自从2016年放开二孩生育政策以后,除当年新生儿数量有所增加(比2015年多生了131万人),但二孩数量明显高于一孩,年轻人的生育意愿并不高。而在接下来的两年里,新增人口则连续下降。根据母婴行业观察,2019年截止11月17日,新出生人口总计为1016万,如果按照每月新增人口不足100万的趋势,预计全年出生人口约为1100万(该数据准确性有待求证,相信不久以后国家权威部门就会发布相关数据进行比对),如果数据准确,中国人口出生率将出现三连跌。 人口极速减少,除了高昂的教育成本,以及不断增加的医疗、养老、就业等生活压力,高房价应该是人口减少的主要原因。根据美国有关机构调查,在房价增长最快的地区,生育率下降尤为突出。数据显示,当地25~29岁的育龄妇女中,房价每上涨10%,人口出生率便会减少1.5%。这种现象已经被印证为普遍存在的世界性难题,也是我们国家为何一线城市人口出生率最低的根本原因所在。 其实从去年开始,人口就已经进入负增长,预计从今年开始,人口总量将会一年比一年减少,而与人口减少相对应的,住房需求毫无疑问也将减少。加之以分代居住为主要居住方式的家庭住房结构,本身就消耗掉了海量的房源,随着老龄化社会到来,将不断会有老年人离世,那么留下的大量房子,未来的年轻人根本不用自己买房就能继承4套以上。而新建商品房还在持续投入市场,如果按照这样的发展趋势,今后的空置房只会越来越多。 综合以上所谈,房子终究需要有人居住才能称之为房子,未来人少房多的情况下,房价不降还有其它出路吗?不过,空置房增多也不是没有好处,在促进商品房价格下降,满足无房群体低成本购房,摊薄房地产利润空间的同时,可以起到“以毒攻毒”的作用:倒逼多套房持有者降价甩房,稀释掉炒房者的灰色财富,封堵炒房资金流入楼市,加速房价回归合理,打击不劳而获社会歪风邪气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