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侨报综合报道】济川村是福建省莆田市同时被授予“中国历史文化名村”“中国传统村落” 两个荣誉称号的千年人文古村,曾因众多的人文和自然景观而广受游客青睐,曾有12人从济川村考上清华、北大。然而,就是这么一个文化历史渊源、有着得天独厚教育资源的宝地,现在也面临着小学停办的窘境。
位于村口的济川小学三层教学楼,教室里只有一张堆满课本和作业的书桌。图为小学生正在写作业。(图片来源:北京《中国青年报》)
只剩下一名六年级的学生
北京《中国青年报》6日报道,2000年修建的济川小学三层教学楼,如今一楼改成了村卫生所,二楼左边第一间教室还在使用,其他教室堆放杂物或作为教师宿舍、厨房。51岁的温先凤长期在这所小学任教。他说,1998年9月,他刚到济川小学任教时,有23名老师和500多名学生,“每个年级都有两个班”。现在,全校只剩下一名六年级的学生,两名教师、一名保安和一个即将退休的炊事员。
尽管只有一名学生,但两位老师还是尽心尽职,认真完成教学任务。每天六节课,上午下午各三节,除了轮流上语文、数学课,还开设了科学、思想品德、地方教材三门科目。“音乐课,我们两位老师都不懂得唱歌就没法上;体育课,就到操场上活动活动”温先凤介绍说,自己教的这名学生成绩还不错,上个学期末统考,她在全乡3所小学6个五年级学生中考了第一名。
被问及小学毕业后准备去哪里读书,这名学生低头却不作声,她母亲说:“乡里有初中,但学生很少,最好能到县城的中学去读。”
这里曾有12人考上清华、北大
据悉,济川村是福建省莆田市唯一同时拥有“中国历史文化名村”“中国传统村落” 两块金字招牌的乡村。在这里,有宋代天堂宫、宋代古桥、宋代古井、千年古树、云山书院、郑氏书堂遗址等众多人文和自然景观,当地人说这是一个“具有两千多年历史的汉代古村落”。
济川村曾经的辉煌远不止于此。据济川村官方微信公众号“人文济川”的一篇文章介绍,“高考制度恢复以来,济川村清华‘三连冠’、父子‘双清华’、‘父清华、子北大’、‘兄清华、弟北大’等高考奇观不断涌现。
据不完全统计,有12人考上清华、北大,本科、大中专院校毕业生有800多人,16人获博士学位,52人获硕士学位,高级专业职称和处级以上干部近百人。”
潜心挖掘研究村史的古稀老人林光华说,“上世纪80年代,我们村连续3年都有人考上清华大学,仙游县一中很喜欢招收济川小学的毕业生。”
清华大学材料学院研究生林逵就在济川小学读书。“当时学校每个年级都有两个班,每个班有50多个学生。”
林光华说,现在学校只剩下一名六年级学生,再过半年毕业后,如果没有新的学生,这所有着70年历史的学校就可能停办。济川村一位“80后”村干部很矛盾:如今学校面临停办,我们打心里过意不去。但如果就这么继续拖下去,一个学生配备4个教职员工,显然是一种资源浪费,而且学生受到的教育也不完整。
只要有新生回流,学校可以复办
温先凤分析,导致济川小学学生大幅减少的原因有三个方面:一是农村出生率下降,生源越来越少;二是城镇化步伐加快,青壮年纷纷带着孩子到城里谋生、买房定居。济川村户籍人口3000多人,学龄儿童150多人,但常住在村里的大约600人,多为老人和妇女;三是随着学生数的减少,一些家长认为村小教学质量不高,就随大流把孩子转学到外地就读。
济川小学。(图片来源:北京《中国青年报》)
莆田市仙游县教育局初幼教股股长柯向东表示,考虑到济川村作为历史文化名村的特殊性,济川小学还没有被纳入撤并计划。如果将来该校没有学生,学校仍将保留,校舍委托村委会管理,教师则调整到本学区的其他学校。只要有新生或学生回流,学校还可以复办。(完)